首页 论道 道德的科学起源简述? 科学道德起源学说是?

道德的科学起源简述? 科学道德起源学说是?

一、道德的科学起源简述?

道德最本质的就是打破囚徒困境为团体和个人争取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每个时代的囚徒困境各不相同,所以道德也有其不同体现。比如,生产力底下,医疗条件差,难产婴儿夭折率低的情况下,如果给女性太多挑挑拣拣乃至不婚的自由,族群就会绝灭。只有把女性当做生育工具,才能在种族竞争中取得胜利。这便是那个时代男尊女卑道德的底层逻辑。可是道德又更复杂,道德其实是一套自圆其说的价值体系。它底层逻辑是功利性的,但它本身却是故事性的。因为我们人类比起数字,更喜欢故事。因此每个道德背后都有一套自圆其说的故事。比如男尊女卑可以从天行健,地势坤展开来。君君臣臣,可以从天人感应展开来。乐善好施可以从轮回因果展开。这些奇奇怪怪的故事其实指向的都是相似的做法和准则,但是一旦故事形成,又会衍生出更多的道德准则,而这些延伸出来的道德又跟那些打破囚徒困境的道德准则不同。它们其实并没有合理的依据。

由此可知,道德本身是复杂的。本身存在着合理性和一定的荒谬性。以荒谬性来说,比如,君臣伦常本来是应对大型工程诸如治水,边防所延伸出的实用道德,可是支持其的由天人感应理论却能自己推导出类似“荧惑守心”,要杀大臣以救赎的奇葩逻辑。

这种衍生出的道德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实际,而他们也广泛存在于社会。那些明显有害的被慢慢剔除,留下了一堆可有可无的准则。比如,每周去做礼拜。

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德是有生命的,它有其自行的逻辑,很多时候它又会跟个人和族群的利益背道而驰。更进一步来说,无论是自古而有还是人人都遵从的道德都有可能是一些由道德故事衍生出的错误。我们在遵从道德之前,依然需要思考和辨别。尤其是当我们拥有这种能力的时候

二、科学道德起源学说是?

科学的道德起源论是从道德发生学的角度全面地多层次地考察道德产生的基础及其过程,综合地把握道德起源的全部要素、过程及其环节。

以往的道德起源学说只是考察了道德起源的某一个方面或环节而失之片颇。完善的道德起源学说,必须从道德发生学的角度全面地多层次地考察道德产生的基础及其过程,综合地把握道德起源的全部要素、过程及其环节。

人类本性中的内在矛盾即生理需求与理智活动的冲突是道德起源的最深刻根源。道德的起源是由人类本性的内在矛盾冲突引起的从人与自然界的冲突再到个休与社会的冲突及其解决的辩证发展过程。

三、关于道德的起源最为科学的哪种?

道德的起源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

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进一步来讲,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够给他以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在没有养成习惯之前,快乐常常诱导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则迫使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并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选择习惯一旦养成,道德的活动本身就能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又诱导我们选择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也可以说并不难。

特别要注意乃是从小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好习惯既然特别的有助于增进人的幸福,坏习惯自然也就特别的能够损害人的幸福。

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每个人也都愿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你要说某个人没有“道德”,他肯定会跟你急。

并且每个人都觉得“道德” 在自己这边,没“道德”的全是别人,所以大家都喜欢用自己定的“道德标准”评判别人,现在的名词叫“道德绑架”,那究竟什么是“道德”呢?下面简单聊一下个人看法。

最早“道德”这两个字其实是分开的,“道”到“道”,“德”是“德”。

“道”指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大自然的次序关系,这个很容易理解,春种秋收,这就是道;苹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阳升起,晚上月亮出来,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那就要随顺大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人做事,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爱儿女,这就叫德;儿女孝顺父母,也叫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德。

“道德”这两个字最早连起来用,见于荀子著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从此人们就一直沿用下来,什么意思呢?

那就是做人做事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德代表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用以衡量人们行为是否正当合理,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四、道德的起源有哪几种,最科学的起源是哪个?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主体,使人作为道德主体一方面获得了有力的推动,另一方面又获得了更加确定的方向。

五、关于道德的起源三种最为科学的哪种?

道德的起源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

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进一步来讲,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够给他以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在没有养成习惯之前,快乐常常诱导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则迫使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并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选择习惯一旦养成,道德的活动本身就能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又诱导我们选择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也可以说并不难。

特别要注意乃是从小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好习惯既然特别的有助于增进人的幸福,坏习惯自然也就特别的能够损害人的幸福。

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扩展资料

“道德”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每个人也都愿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你要说某个人没有“道德”,他肯定会跟你急。

并且每个人都觉得“道德” 在自己这边,没“道德”的全是别人,所以大家都喜欢用自己定的“道德标准”评判别人,现在的名词叫“道德绑架”,那究竟什么是“道德”呢?下面简单聊一下个人看法。

最早“道德”这两个字其实是分开的,“道”到“道”,“德”是“德”。

“道”指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大自然的次序关系,这个很容易理解,春种秋收,这就是道;苹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阳升起,晚上月亮出来,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那就要随顺大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人做事,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爱儿女,这就叫德;儿女孝顺父母,也叫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德。

“道德”这两个字最早连起来用,见于荀子著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从此人们就一直沿用下来,什么意思呢?

那就是做人做事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德代表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用以衡量人们行为是否正当合理,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但我们现在社会,道德的观念已经很模糊了,所以大家总觉得“道德”这个词很空洞,很虚,没什么固定标准,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太严重了。道德其实是有标准的,但你首先得了解这个“道”,不懂得“道”,当然就不知道什么是标准了。

道德一般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的,没有信仰为基础的道德,是很脆弱的,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不堪一击。

比如,孝顺父母这一条,就是随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无论儒释道哪家,首先都是讲孝道,孝道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你孝顺父母,就是道德;不孝顺父母,就是违背道德。现在很多人不相信道德,就是因为缺乏信仰,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迷惑茫然、浮躁不安。

我们平日经常说的“良心”,也是一种道德,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本性其实都是善的,所以我们做善事的时候,就会感觉很舒服,很喜悦,就是因为顺应了我们的自然本性:做恶事的时候,就会感到不安,做贼心虚,就是因为违背了我们的本性,这叫不道德。

六、道德的起源的科学解释及其本质是什么?

道德的起源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

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进一步来讲,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够给他以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在没有养成习惯之前,快乐常常诱导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则迫使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并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选择习惯一旦养成,道德的活动本身就能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又诱导我们选择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也可以说并不难。

特别要注意乃是从小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好习惯既然特别的有助于增进人的幸福,坏习惯自然也就特别的能够损害人的幸福。

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七、道德直觉的起源?

道德直觉来源于进化,是指无需借助经验证明和逻辑推理而作出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

现代西方伦理直觉主义者认为,理性和经验不能真正认识善、恶、正当、义务、正义等道德范畴,只有道德直觉才能对此作出认识和判断。

并认为道德直觉是人先天固有的,人们所以会有不同的善恶观念,是因为每个人直觉发达的程度不同。

八、道德论起源?

1“神启论”,它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2.

天赋论,它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3.

情感欲望论,它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

4.

动物本能论,它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九、道德的起源与类型?

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它作为思想关系,就其一般本质而言,是对社会物质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又具有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和规定性,从而使道德成为凭借善与恶、下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道德本质观,为我们认识当今社会的错综复杂的道德现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道德的本质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科学。一个比较完整的伦理学体系,一般都应该包含两大部分:规范道德和理论伦理(道德哲学)。前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应当怎样做。后者则是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般说来,道德信条体现在一定的风尚习俗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出几条道德箴言,从现实生活中将它们整理归类并不难,问题在于这些箴言和信条的依据。所以后者才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人们不仅需要了解人的行为怎样才符合道德,而且还要进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为道德。

具体的道德规范是多种多样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用这些规范作为准绳;可是要判断已知的道德规范何以就是一定道德的,就不能以道德本身作为标准,应当

十、道德经的起源?

我们都知道,老子写了一本《道德经》,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书中蕴含的大智慧,至今无人敢说超越。那么老子的智慧是从何而来的呢?《道德经》中到现在也不能说是过时的超前理论知识,又是从哪里得到的呢?

有人说,《道德经》作者并非一人,很可能是经过久远年代的积累,经多人之手汇总而成。所以这本书可以看成是“群众智慧的结晶”;

也有人说,老子是周王朝的图书馆馆长,有机会阅读先贤遗留下来的宝贵书籍,经过老子总结而成《道德经》。所以这本书是学习前人而来;

更有人说,老子不过是阅读了“百家之源”的《易经》,得到启发,《道德经》不过是他学习《易经》的心得体会而已。然而在我看来,以上种种,都不过是我们在以“俗人”之心,度老子之腹罢了。

老子有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因为人间大道不行,故而顺天应道之人,才会“独异于人”,总是表现的和世俗之人不一样。如此,我们用与老子相背的俗人思维去揣度老子,又怎么可能不出错呢?世人难解《道德经》,原因也在于此了。

1、“群众智慧”是个伪命题

《庄子》说:“如果道可以拿来献给别人,人们就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就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人们就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知,那道就绝不会驻留在他心中;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道的规则,那道就绝不会在他身上呈现。”

有道的人,难以把得到的道献送给别人;有智慧的人,难以把拥有的智慧赠送给别人;有境界的人,难以把体悟到的境界转送给别人。所以学生能从老师那里继承的,是知识,而非智慧。我们现在,见闻知识超越老子的时代太多了,但智慧,却仍然难以超越。

“三个臭裨将,胜过诸葛亮”,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罢了。一个白痴是白痴,一万个白痴仍然还是白痴,并不会因为数量的变化就引起质变,从白痴变成了智慧超群。

智慧既然不能继承,也就说明,智慧并不会随时间而累积;智慧既然不能因为数量的变化而引发质变,也就说明,智慧并不会随人群数量而累加。所以“群众智慧”的结晶,不过是个伪命题罢了。古往今来,读过《道德经》的“群众”无数,然而可有智慧超越了老子的?能读懂就不错了。

2、知识靠学习,开创靠智慧

我们常想当然地以为,一个牛人的背后,必然还有一个更牛的人来教授他。比如:诸葛亮很聪明,那他的师傅肯定更厉害;鬼谷子学究天人,那他师傅肯定是个神人;老子写出了《道德经》,那他师傅又该是何等境界呢?

这种思维,其实很可悲。既然我们认为牛人都是由更牛的人教出来的,那么潜意识中,也就认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既然我们认为徒弟都是要比师傅弱的,那么潜意识中,中国的老师是教不出比他更强的学生的,因为他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我忘记是在哪里看到的了,说是中国有一个朝代,师生关系是相当之严峻。老师教你什么,你就只能学什么,学生要是去搞超出了这个范围的东西,相当于欺师灭祖,是得不到学界认可的。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生又怎么不会一代不如一代?

因此,我们看到新的学说问世,潜意识就总会去想,他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却不去想这是不是他个人开创出来的。因为我们的开创精神和创新思维,已经基本上被磨灭的差不多了。

老子开创道家学说,他就一定是师从古人而得来的吗?总想着承袭旧制,承袭古人,依赖所谓古圣先贤之余荫而生存,却拒绝创造和更新,这与发冢盗墓的蠹虫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我们的祖先也都是这样的人,那我们连汉字都不可能出现。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能学习积累的,只是知识而已。书籍、资料都可以存储进电脑,但电脑却不会创新,因为电脑不具备智慧。知识,靠学习;而开创,却要靠智慧。

3、《易经》指导不了《道德经》

《道德经》来源于《易经》之说,相当荒谬,因为这种说法是根本不了解《道德经》的理论体系。《道德经》作为道家理论总纲,涵盖了宇宙形成、万物发展、治国、用兵、教育、经济、艺术、技术、管理,乃至个人养生、修养心性,几乎无所不包。正如尼采所说:老子思想“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而《易经》是在儒家作《易传》之后,才具备了一定的哲学意义,而作为一种理论思想流传下来。据传《易传》是孔子所作,但孔子是晚于老子的,因此老子又怎么有机会去学习《易经》的哲学思想呢?而孔子自己,倒是有过几次问道于老子的经历。

《易经》早于《道德经》,但《道德经》全文只有一处提到“阴阳”,通篇没有提到过《易经》。因为老子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局限在阴阳乾坤之内,而是在讲“天地之母”的生生大道。老子之道,并非那“一阴一阳”之道。

按今人所说,《道德经》和《易经》都是在讲天地之道,宇宙规律。但《道德经》所讲的天地之道,上能适于治国安民,下能适于修身养性,兵法谋略、经济民生,甚至宗教、艺术都包括在内。然而反观《易经》,无论是从历史事实来看,还是从它的理论本身来看,并不具备这么大的体量。

4、以天地自然为师

所以老子的学问是从何而来的?是以天地自然为师,经老子开创而来的。我们学习,需要读文章,需要老师言传身授。有悟性的学生,读文观画的时候,常常就会有所领悟,引起共鸣。然而天地又何尝不能言传身授、作文作画?

这天籁地籁之音声,就是天地之所言;这日月山川之运行,就是天地之所行;这鸟兽鱼虫、山水林木,就是天地之所画;这四季轮换,雨雪风霜,就是天地之所书。如果我们能与天地产生共鸣,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最博学,最智慧的老师。

人类的行动力能比得上天地更强大吗?人类个体的实践,能比得上天地万物的运作更丰富、更生动、更全面吗?道行天下而成理,天地至理就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老子所谓“天之道,?然而善谋”。“?然”,是展示得很明白的意思。天之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就明明白白地展示在天地间,但却没有人能谋算得过它。

所以天地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数据库,只要掌握了开启它的途径,就能从中得到无穷的知识,领悟无尽的智慧。老子所谓“不出户知天下”,“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正是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