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 渭南内涝的原因?

渭南内涝的原因?

(一)形成城区内涝的直接原因

1.因全球气候变暖,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致使暴雨强度逐年增加,最近这两次暴雨就是近年来少有的。

2.最近几年渭南主城区快速发展,地面硬化率越来越高,加之绿地微地形的建设,导致雨水径流量不断增加。

3.原先设计的排水设施标准偏低、排水能力不足,致使高强度降雨超过现有排水设施的输排能力,造成管道末端和低洼地带的雨水不能及时排除。

4.近年来对排水设施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也不足,雨水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形成严重短板。

5.有的路段由不同的建设主体分段施工,造成地下管道没有连通;有的雨、污管道错接,分流不彻底,雨水管道常年为污水;有的主干道不是一个纵坡,形成低洼点;个别管道布局不合理,雨水在管道中迂回,路径长。

6.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导致收水设施和排水管道、沟渠淤积严重、雨水出路不畅,直接影响排水设施的防内涝能力。

7.南塬因防洪设施欠缺而导致洪水进城。南塬3号沟、2号的洪水(主要为泥水)分别通过仓程路、解放南路雨水管道进城,与仓程路、解放路主管道的雨水叠加,致使管道饱满,甚至淤积堵塞管道,下游雨水无法及时排除、长时间滞留。

8.渭南的地形对排水系统设计与运行极为不利。中心区、高新区地形南北比降较大、但东西比降较小,经开区一马平川,比降很小,城市东西狭长,渭河大提内外一个高程,造成有的雨水管道设计时甚至满足不了最小纵坡,临渭河区域需要强排。

综上不利因素,导致遇到强暴雨时,中心区南部南塬洪水进城,中部大面积内涝,北部涝水行泄通道不畅。

(二)形成内涝的根本原因

1.城市防内涝设施体系不完善。表现为:海绵城市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雨水源头减排的绿色基础设施;作为灰色基础设施的地下排水管渠存在明显短板,雨水排放设施系统不完善;蓄滞区和涝水行泄通道几乎是空白,排涝除险设施系统不健全;城市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等超标应急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2.城市防内涝管理体制不完备。表现为:市级对三区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缺乏统筹协调,各建设主体(市住建局、城投公司、临渭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各自为政,管道建设没有完全按规划实施,对上下游、主次管道建设时序缺乏科学安排。

3.南塬防洪设施存在较为严重的短板。南塬尚未编制防洪规划,批准的雨水截留工程因施工事故搁置至今。3号沟现有的拦洪设施淤积比较严重,几乎失去蓄洪功能。解放路南段的雨水没有经过拦截而直接排入城区。